新媒体时代的用户阅读心理
1. 比别人多
那么作为内容提供者就要更快更多,更快同上一节课第一法则,更多就是积累,不妨先从一个领域的积淀开始。
2. 跟别人不一样
如果难以观点不一样,至少表达方式不一样,比如,用freestyle写一篇时评会如何?
3. 有用+有趣
个人感觉还是有用更好操作,有趣很考究天赋和功力。很多人自以为的有趣,其实很肉麻。
喜剧是最难的艺术形式,君不见喜剧人大多把自己逼成的悲剧。或许,趣味风格化、模式化是一条易走之路。参见留一手、六神磊磊…
4. 高效阅读
在某些专业领域,图解化的内容总是传播度很高。比如《一张图让你看懂…》。除此之外,感觉浓缩信息和行文愉悦感之间要练好平衡,毕竟一味的浓缩而放弃起承转合,会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5. 舒服阅读
同上一条,人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复杂动物,个人觉得愉悦感是比舒服更高级的层次。
6. 与作者平等对话
试着像和朋友聊天一样,如何?试着想象对面坐的不是一群听众而是一个人,如何?
为了验证这个想法,把咪蒙翻了一下,几乎语境都是针对个体。事实是这样,当每个人打开阅读,交流其实是一对一的。
思考小结:其实个人总结这一节通篇讲的都是:需求。这是一个需求定制的时代,很多人觉得乔布斯说“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”,代表乔布斯无视需求 。但我觉得重点在后半句—— “直到你把产品给他”。
人们即使说不出需求,但它依然真实存在。洞察,依然是根本、是无所不在、贯穿始终的基本功。
对于一个事件,人们需要批判,还是宽容? 对于一个准热点,人们会参与还是会路过?在某天某时,人民需要深刻思考还是浅薄娱乐?